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野岭,坑坑洼洼、沟沟坎坎、乱石堆积的废弃矿山,杂草丛生的抛荒坡地…如今一处处变身为"地平整、路通畅、旱保墒、涝能排"的马家柚种植基地。从2010年12月中旬开始,广丰县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创造了开发整理低丘山地、集中连片种植马家柚5万多亩的奇迹。
广丰地处赣东北,属南方半丘陵半山区县,境内坡地资源丰富,其中分散在各地的未利用低丘山地有8.3万亩。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县利用低丘山地打造工业园区取得了亩税收过十万元的显著成效。但利用低丘山地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不少坡耕地抛荒、新开发的旱地农民不愿耕种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成了制约土地开发的"瓶颈"。
如何用工业化得理念谋划农业,利用丰富的低丘山地资源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并破解制约土地开发的"瓶颈"?广丰县委、县政府从大南、湖丰等乡镇大力发展马家柚种植产业的实践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答案。
1991年,广丰县大南镇马家自然村所产红心柚子,在江西省柚类资源普查总结及柚子鉴评会上一举夺冠之后,大南镇一些农户尝试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栽种马家柚。1998年前后,得到"建房娶媳不再愁"回报的农户,纷纷整理坡地建果园,数亩数十亩栽植…
大南镇党委政府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马家柚产业发展的光明前景,从2000年开始,着力推行"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引导基地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各地散户,形成"统分结合、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湖丰、排山、东阳等与大南相邻的乡镇随后跟进,到2008年,四个乡镇开发整理低丘山地种植面积达1.5万亩。马家柚丰产稳定,年均亩产量2000公斤以上,有"柚中稀土"美誉的柚果在市场上十分走俏,销售价格达30元/公斤,且供不应求。
发展马家柚产业前途一片光明。2009年上半年,广丰县委、县政府经过系列调研以后,推进马家柚产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各项工作迅速启动。首先,精心编制了"到2015年实现建设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建立种植基地20万亩,实现产值2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出台了奖励政策,设立了果业基金,每年安排500万元扶持资金;紧接着在下溪镇大阳亭村规划了1000亩低丘坡地,启动了总投资1283万元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柑橘项目-广丰马家柚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免费培训柚农1200余人次,发放资料3600多册;同时,成功注册了"广丰马家柚"品牌,产品命名为"丰江红"。
2010年11月,规划打造大南、洋口、桐畈等12个产业带、集中连片建马家柚种植基地工作正式启动,县国土、农业等部门和相关乡镇迅速行动,密切配合,共同深入实地踏勘,在符合土地利用总规的前提下规划布局,在规划布局时将有关坡地开发小项目纳入其中,统一进行权属登记和土地流转、统一按有关标准规划设计和工程招投标、统一落实经营权。12月中旬以后,大南镇里公坞、洋口镇青富、桐畈镇蒋坞等近40个马家柚种植基地相继破土动工,总面积5万多亩,其中土地开发小项目62个,总面积3350亩。
为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进度和不误农时,该县国土资源局与相关乡镇和农业部门建立了联合巡查制度,三天两头深入施工现场巡查指导。大南镇面积为520亩的里公坞基地,原本馍头山林立、沟壑纵横,施工难度大。工程开工后动用了5台挖机和1台铲车,但进展缓慢。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余俊德及时深入现场进行指导,施工方采用"削顶填沟、挖高填低"的方法进行施工后,功效大幅提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其变身为大片平整的土地。"在基地工程施工期间,我几乎都在现场,对国土资源局始终坚持做到一丝不苟抓质量、科学指导促进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真打心眼里感谢!说实在的,有这么好的地块,它们真的找到好家了,预计三五年内,就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一棵棵成摇钱宝树。"近日,笔者一行到该基地参观采访,聊起基地建设质量和产业发展时,基地承包人朱新荣指着平整土地上大片绿油油已长出新枝的马家柚树苗,不论是对工程质量的满意度,还是对马家柚产业发展前景充满希望的喜悦心情,都溢于言表。
低丘山地开发整理后,成了种植大户的"抢手货"。洋口镇富山村富家山一带山场,开发整理前,到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村民乱采滥挖磷矿石时留下的千疮百孔和比比皆是寸草不长的乱石堆,开发整理后,已变身为错落有致、呈梯级分布、总面积1800多亩高标准的种植基地。"我是与大南镇相邻的玉山县人,因为大南、湖丰种植大户多,在那里承包基地很难,我便到洋口镇相中并'抢'到这个基地的经营权"。基地承包人魏文清兴奋而开心地说:"现在投资800万元,三五年后,这里就是个'绿色银行'"。